《山东交通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期次:第1期      查看:73   


  陈朝霞,女,1978年生人,现为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心理师,于我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3年。


 编者按: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着力发挥校报育人平台的政治引领、价值引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优势,本报与党委学生工作部(处)联合推出《交院心声》专栏,专栏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分为“心理咨询”和“辅导员答疑”两个版块,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解答学生疑惑,全心全意服务学生。
 问:我从大一开始就立志要考研,这三年我不敢荒废一点时间,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和班干部工作上,希望父母满意,老师满意。前几天我终于考完研了,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反倒觉得内心很空,不知道该做什么好,而且很恐慌,怕自己思考“人到底为什么活着”这样的问题,于是我还是依照以前的惯性,拼命找事做,但是心底没着没落的感觉让我很难受。老师,我为什么会这样?
  答:你的问题让我想起前一阵网络上疯传的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的一篇演讲稿,即一些优秀大学生的“空心病”。他提到很多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内心有这样的想法———“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这种内心的无价值感和无意义感并不是少数,在我13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生涯中,我也见了很多和你一样的学生,学习和工作都非常优秀,但是内心始终有这种惶恐茫然的感觉,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仿佛是让自己不去看这个黑洞的理由,但是这种空虚的感觉始终逃不掉。
  我们来看看为何会有这种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的家族、家庭、父母给我们的,包括他们遗传给我们的气质、天赋、技能,也包括他们对我们的期望和寄托,我们对家庭和家族的责任,这是人与外界联结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我自己发展出来的一部分,我自己的乐趣、存在感、选择,能够让我体会到我自己存在的独一无二的那部分,这是每个人的精到之处。这两部分并不完全对立,也相辅相成,但是并不能混为一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会更看重前一部分,但是后一部分也是每个人需要去面对、接纳和尊重的,而很优秀的学生恰恰因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完成前一部分,忽略了另外作为自己的个体的那一部分,空虚的感觉随之而来。
  生命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从何而来?这来自于我们曾被别人无条件爱和接纳的经历,当一个人在重要他人那里是被需要、被看到、被关注、被尊重的时候,他就知道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是不依附于别的条件的,这是鲜活生命原本的价值和意义,他就允许自己有这一部分,并且珍视它,从其中汲取营养。可是每个人在成长经历中都不可避免的要被有条件的对待,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修复这部分。所以,不要用假装的忙碌去逃避这种空虚感,可以从身边最鲜活的生活体验开始,体会真切的自然生物,接触并照顾小动物,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情绪,不过于排斥和贬低自己,允许自己用童年时的乐趣体验生命原本的乐趣,自己做自己的重要他人,慢慢恢复更加丰富、弹性、多彩的内心世界。
c

山东交通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411次访问,全刊已有2330822次访问